学术思想
畅顺胃气、和降通达
权衡脏腑、调理肝脾
详审病机、调气为纲
叶松教授从事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三十余年,一直非常重视将临床、教学、科研三个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,相互促进,特别是师从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脾胃病专家魏喜保教授以后,潜心钻研魏喜保教授及历代医家脾胃病学术思想,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,逐步形成了自己诊治脾胃病“畅顺胃气,和降通达”、“ 权衡脏腑,调理肝脾”、“ 详审病机,调气为纲”的学术思想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畅顺胃气、和降通达
胃为“水谷之海”,饮食入胃后,经胃的腐熟,然后下行小肠,由小肠分清别浊,其清者即水谷精微输脾达肺,营养周身;其浊者即糟粕则由胃的通降作用,下输大肠,经肛门排出体外。所以说胃主通降,以降为和,通降以降浊为主,降浊是受纳的前提,因而,当胃失和降则会出现纳差、口臭、脘腹胀满或疼痛、大便秘结等症状,故胃的生理功能在于通降,降则生化有源,出入有序, 因此在治疗胃病时,应强调畅顺胃气,和降通达。然胃病又有虚实之分,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机, 采取不同的通降之法。实证多为邪气壅滞胃腑,导致胃失和降,应以袪邪和胃为主要治法,临证常以加味小陷胸汤化裁治疗;虚证多为脾胃不足,运化失健,亦常导致气滞、食积、痰凝、瘀血等邪气的产生和蕴结于内,阻碍中焦气机的升降,从而出现胃气失和,通降不利的情况,治疗则应以通补为法,寓通于补,临证常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。上述两种方法虽有差异,但目的却都是为了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,使脾胃升降有序,清气得以输布,浊气得以输泄,使脾胃发挥正常的斡旋人体气机的枢机作用。
权衡脏腑、调理肝脾
脾胃互为表里,同居中焦,脾主升清、胃主降浊,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中焦气机的升降。肝与脾(胃)乃土木乘克的关系。土得木而达,若肝失疏泄,势必克脾犯胃,导致气机阻滞,脾胃升降失常。正因为肝、脾、胃在生理病理上有诸多关联,所以在辨治脾胃病时,尤其应重视权衡脏腑,调理肝脾。由于脾病多虚,临床常以脾气虚和脾阳虚多见,而脾虚胃亦为之病,受纳和降之职失常,因此治疗应以健脾和胃为大法,临床可以香砂理中汤加肉桂化裁,温中健脾,理气和胃,使脾胃得以正常运化升降。现代社会,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、生活、学习等方面的压力,往往容易导致肝失疏泄,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而且胃为阳土而恶燥,肝气犯胃,易化火化燥而伤阴,故临证多以疏肝和胃为主要治法,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、左金丸等化裁治疗。
详审病机、调气为纲
脾胃病的病因,有饮食、情志、劳逸、感受外邪等不同的因素,但是无论何种因素,都会引起气的运行失常,气机失调是脾胃病病机的关键。正如《景岳全书》云:“胃脘痛证多有因食、因寒、因气不顺者,然而因食,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,盖食停则气滞,寒留则气凝”。《沈氏尊生书》亦云:“嗳气、嘈杂、吞酸、恶心皆大病也,皆胃家之病,而治之之法,固不离乎胃矣,而亦有不专主胃者,盖胃司纳食,主乎通降,通降则无此四者之病”。由此可知,脾胃病的治疗,应以通调气机为纲,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矣。而在调气方面,不仅要注意疏肝气、降胃气,而且还需注意宣畅肺气,因为肺气的宣降亦有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。